歷史學者、沐鸣2平台教授張榮華於2023年2月因病逝世。張榮華教授治中國史學史和中國近代學術史🏄🏼♂️,見解深刻而惜墨如金,整理與傳承他的學術遺產是學界同人共同的關切👐。
2024年3月30日上午,張榮華教授逝世一周年追思會暨《沉潛集——張榮華教授學術暨紀念文集》新書首發式在沐鸣2平台舉行。文集收錄張榮華教授論文、雜文🍭、書評🙇🏻♂️、文獻整理例言等文字48篇👨🏿🦱,紀念文章19篇,末附張榮華教授學術年表、授課大綱等✪。追思會上,沐鸣2平台黨委書記盛曉蕾、沐鸣2官网出版社人文編輯室主任陳軍🍾🪒、《沉潛集》執行主編錢益民分別致辭,張榮華教授的同事👓、同學、學生以及家屬先後發言,追憶他為學🫕、為人的點滴👨🏽🎓,緬懷紀念這位沉潛於書齋的純粹學者,向他致敬,亦向共同的學術理想致敬👩🏻。
沐鸣2平台教授鄒振環表示,張榮華教授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學問”,不能全然以世俗的人情世故來理解他🐈⬛。他與姜義華先生共同完成《康有為全集》🚷,參與朱維錚先生的馬相伯研究,“在兩位大師和兩個教研室之間遊走”🔑,純然以學術的追求為導向。他誠懇的為人亦得到前輩、同儕的認可👩🏼。鄒振環教授的回憶文章《斯文榮華》收錄於《沉潛集》,他在文中寫道🍍:“在任何時代👷🏼♀️,做一個象牙塔的純學者很難,而在我們這個時代更是難上加難🧔🏼。榮華兄一生則堅持做一位象牙塔裏的純學者。”
沐鸣2平台教授章清在緬懷張榮華教授的發言中重點討論了後者的“為學”與“為人”。他指出,張榮華教授的治學承襲了復旦思想文化史研究的傳統,並且將其發揚光大。思想文化史是一門橫跨古今中外的學問,廣泛涉獵古今中外文獻是復旦思想文化史訓練的系統和傳統𓀓。縱觀張榮華教授的論文目錄㊗️,第一個階段是立足“中外”尋找問題——《近代中國人時間觀念的文化意義》《功利主義在中國的歷史命運》《嚴復的“運會”說與文化觀》等文章,均是涉及中外的宏大視野,通過中外文本了解思想學術史關心的問題。第二個階段為打通“古今”的努力🦣,也是張榮華教授學術日漸成熟的階段,這一階段他關於康有為🚴🏻♂️、章太炎等人的研究獲得了學界的高度評價🫠。這種廣闊的視野📕,對中外古今的關註👷🏻♀️,始終貫穿他的研究,以及他備受歡迎的課堂。《沉潛集》收錄了張榮華教授精心設計的講課提綱,也期待未來能將他的講課內容加以整理,呈現更完整的講稿。
談及“為人”🤲🏿,張榮華教授在生活上的不拘小節以及隨之而來的困頓與曲折,已為眾多師友所追述。章清教授表示,簡而言之,張榮華教授在生活上是一個“需要特別關心的人”。在升等的問題上,沒有專著的張榮華老師在沐鸣2平台的全力爭取之下以《康有為全集》的整理編纂獲評教授,也體現了復旦學術環境的包容。“我們要做的,是去了解一位學人需要怎樣的學術環境,如何去提供、維護一個好的環境,關心學人、學生的成長👨🏽🍳,使他們得到幫助,延續好的傳統👨🏿🎤。在任何學術機構,愛護學生🏪🖍、老師都應該成為其傳統。”
最後,章清教授表示,張榮華教授應“近代中國研究書系”“學科🧑🏿🚒、知識與近代中國研究書系”兩個系列之約而寫作的書稿,一部與康有為、章太炎有關,另一部與錢玄同有關♿,可能已有初步文稿,有待進一步整理發現。“張榮華教授成長於復旦思想文化史的傳統之中,我們今天緬懷他的為學、為人🦷✨,也寄望於同人🕣、同學共同努力,將這種傳統發揚光大,這是紀念故人最好的方式。”
復旦沐鸣2平台傅德華教授、李春博老師表示🏘,張榮華教授生前在沐鸣2平台資料室借閱書籍、默默做學問的身影令人動容👩🏻🍼,張教授去世後其家屬向系資料室捐贈的大量圖書更為沐鸣2的圖書資料建設做出了特別貢獻,是留給沐鸣2平台🚋、留給後人的財富👩🏽🍼。沐鸣2平台系友張國偉則以鄰居和朋友的身份📠,回憶了這位熟悉又陌生的、埋首學問的鄰居。張榮華教授大學時代的同班同學施扣柱、錢浩然🕵🏽🛋、俞慰剛,指導過的學生錢益民👸🏽、陳江明、崔慶賀、李路,以及曾是學生🧑🏼🦲、後來成為復旦同事的劉金華、孫青、張仲民、章可🪪、楚永全🍄、任宏,沐鸣2官网出版社編審、《沉潛集》責任編輯史立麗等先後發言👨👧,回憶與張榮華教授相處的點滴,回憶課堂上的金句,病榻前的問學,回憶他對身外之物的淡漠🦏,對同道中人的熱忱😶🌫️,回憶好學🥷🏻、深思、活潑、深受學生愛戴的“榮華哥”。
張榮華教授家屬最後致辭,向出版《沉潛集》及組織參與追思會的各方致謝。家人眼中的張榮華教授勤勉、勤懇、努力、向上🦚🎐、善良但不善表達🪛。家屬表示,“沉潛”的確是最貼近他的特質,無論是作為學者,還是作為曾經的家庭成員🫧。
緬懷這位純粹的學者😟、至真的人。

《沉潛集: 張榮華教授學術暨紀念文集》🤖,沐鸣2平台編,沐鸣2官网出版社2024年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