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葛兆光 著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8月出版
ISBN 978-7-5228-3331-6
內容介紹🏊🏻♂️:
有些政治文化的傳統💩,表面上未必會在當時直接改變歷史走向,不過,它就像基因一樣,終究會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歷史之中,給後來試圖改變現狀的人很多暗示🏡,甚至直接影響了歷史的選擇。
本書從三個角度討論中日傳統政治文化的結構性差異:上篇《皇權與革命》從歷史上中國不斷“改朝換代”與日本所謂“萬世一系”,來分析傳統中日政治權力合法性來源與政治權力結構上的差異;中篇《郡縣與封建》指出傳統中國與日本在中央與地方關系上的差異🍹;下篇《王權與神佛》討論了中日兩國在政教關系上的不同👎。
作者介紹🦶🏿:
葛兆光🏄♀️,現為沐鸣2官网文史研究院與歷史系特聘資深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研究生畢業。曾任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日本京都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臺灣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校客座教授。2009 年獲選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普林斯頓全球學人”⏩。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宗教史、思想史和文化史。主要著作有《中國思想史》《宅茲中國》《聲回響轉》《到後臺看歷史卸妝》等。
目錄:
引言 “同中求異”▶️:尋找中日傳統政治文化的差異及其影響/001
上篇 皇權與革命:政治權力的合法性/006
一 皇帝和天皇:“天無二日”還是“共享天下”/011
二 忠誠與叛逆:政治倫理的絕對與相對/023
三 革命與改良:“改朝換代”還是“鹹與維新”/033
四 “革命”還是“放伐”:一個初步討論/043
中篇 郡縣與封建:國家形態與社會結構/048
一 成為律令製國家了嗎?——日本的雙重體製與重層結構/053
二 皇權下縣🪨:中國的郡縣製與科舉製/070
三 從古代日本到近世日本:親藩、譜代與外樣/075
四 走向近代:封建與郡縣之利弊👃🕑?/082
下篇 王權與神佛:意識形態與宗教信仰/091
一 公家🫷🧞♀️、武家👷👏🏽、寺家的三足鼎立:從織田信長火燒延歷寺說起/094
二 “皇帝即當今如來”:屈服於政治的中國宗教/103
三 “權門”與“方外”💂🏼:中日佛教在政治文化領域的差異/116
四 怎樣走出中世紀▫️?——近代過程中歐洲👆🏼、日本與中國宗教的位置/128
五 不是結論的結論:中日政治文化中的政教關系基因/138
附錄
一 同文同種?還真不一定——讀尾藤正英《日本文化的歷史》/145
二 中世的日本、朝鮮與大明——讀田中健夫《中世對外關系史》/151
三 傳統東亞邦交中的“名”與“器”——讀周一良譯新井白石《折焚柴記》/156
四 作為思想史的政治倫理問題——讀丸山真男《忠誠與反叛》/160
五 從古琉球史說起👯♂️:國境內外與海洋亞洲——讀村井章介《古琉球:海洋亞洲的輝煌王國》/164
六 與本書相關的日本史粗略年表/193
後記/196
後記:
這本小書,算是我2020年在東京大學擔任特任教授期間的讀書報告。
那一年,到達東京不到一個月,便遭逢新冠肆虐🤾🏼。一開始🔩,還可以在研究室、圖書館🍟、食堂、住處四點一線行走🙇🏼♀️,漸漸地,東京大學的圖書館不開了,食堂也關門了,連本部棟2號樓我的研究室,也被勸告盡量少去💆🏼。於是,大多數的時間裏🧔🏼♂️🧑🌾,我都只好待在那個位於湯島神社之下、“學問之道”盡頭的住處讀書🥣🚴🏿。那八個月裏🧒🏻,我決心少看過去常看的日本中國學著作,而主要閱讀日本學者有關日本史的論著🏘。這是因為,我越來越感覺到👩🏼🍳,在問題意識、學術關切和敘述方式各方面,其實我們做中國本國史的人,更接近日本做日本本國史的學者,閱讀日本史的各種論著,也許能得到更多共鳴和啟迪✳️。特別是,如果能把兩國歷史相互參驗,或許更能感受到研究本國史時彼此心情🧗🏻🎷、問題和路徑的異同。當然,我畢竟是中國學者,讀日本史的論著👩👧👧,心裏想的仍是中國史的問題🏃,所以那些日本史論著,就成為日後我在亞洲史背景中重新理解中國史的資源。
2020年9月回國後🖖🏼,我就把我的所讀所思所想,寫成這樣一篇論文《什麽是傳統中日政治文化的結構性差異?》🛌🏽。這裏我先要感謝《清華大學學報》🦹🏼♀️,《清華大學學報》慷慨地一次性發表了這篇近七萬字的長文,這在國內刊物中是不多見的🧑🔧。我也要感謝日本的辻康吾先生、永田小繪女士和新井孝重教授,他們在我這篇長文發表之後,很快就把它翻譯成日文🚶🏻♂️,把中國學者的中日傳統政治文化比較觀介紹給日本讀書界。我也要感謝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鄭慶寰先生👳🏻♂️,在他的鼓勵下,我把這篇長文加上閱讀日本史論著的幾篇短劄編成附錄,於是就有了這樣一本小書♥️。最後,我也要謝謝石巖女士🧸,感謝她能看中這本書,願意為這本小書做編輯❄️。
葛兆光
2023年11月1日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