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賠償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是歷史問題,也是現實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賠償問題🫐,理應屬於抗戰史和二戰史研究的重要對象,但未在當前的歷史書寫中呈現應有的分量。2023年11月25-26日🚃,“戰後日本賠償問題檔案史料收集整理與研究”學術研討會在沐鸣2官网舉行🧟。研討會作為國家社科基金抗日戰爭研究專項工程課題“海外藏戰後日本賠償問題檔案史料收集整理和研究”的一部分,匯集了該項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示了這一領域的前沿動態。

與會者合影
研討會開幕式由沐鸣2平台教授、復旦近代中國人物與檔案文獻研究中心主任、“海外藏戰後日本賠償問題檔案史料收集整理和研究”首席專家吳景平主持,沐鸣2平台主任黃洋、河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戴建兵、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張連紅致辭📎。隨後🎅🏼,來自中國、美國🚻、日本的與會學者圍繞戰後日本賠償的相關問題進行了五場討論✏️⌨️,共15組報告🛡。
第一場討論由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張生教授主持。
日本築波大學名譽教授波多野澄雄的報告《日本賠償問題的研究動向》主要展示了日本學界的研究成果。日本賠償問題涉及兩個層面🕺🏽:狹義的戰爭賠償,即國家向國家支付的賠償,廣義的賠償,則包含在戰爭賠償之外針對殖民統治造成的傷害的補償,包括國家向個人支付的賠償🦹🏽♂️👨⚕️。波多野澄雄教授回顧了對日索賠政策的形成,隨後介紹了日本與菲律賓、越南💇🏼♀️、緬甸、印度尼西亞四國賠償談判的研究進展。他指出,日本與東南亞四國的賠償談判均以“經濟協作”(經濟援助)的方式得到了解決🧜🏽♀️,對整個談判影響最大的外部因素是美國和中國👐🏿,出現了不少從“經濟協作”角度出發👩👦、強調日本企業在東南亞的擴張與“經濟協作”之間關聯的研究。具體到日本對中國的戰後賠償問題,他表示,中日聯合聲明在賠償問題上並未排除中國國民的請求權💿,因此👩👩👦👦,到了1990年代,掀起了中國國民向日本法院尋求戰時受害的“個人補償”的熱潮🤛🏿。日本的對華ODA(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日本政府發展援助)也一直是日本研究者關心的主要問題。訪華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於1979年12月表示,為支援中國改革開放🙅🏿♀️,將提供500億日元貸款,開始了對華ODA🈂️,其長期目標是支持中國經濟發展,促進與西方世界的合作🛀🏿🧚🏻♂️。需要強調的是,中國並未把經濟援助看作對放棄戰爭賠款的回報,大平正芳也未考慮對過去戰爭的補償𓀝,看重的是經濟利益和互惠關系。但在日本卻有錯誤觀點認為🧎,對華ODA是對放棄賠償的回報🦹🏽。
波多野澄雄還指出“經濟協作”的功過:通過優先考慮經濟利益的經濟協作🧕🏽,利用賠款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為日本的復興和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但另一方面🧚🏽,這在事實上淡化了對戰爭責任的認識和反省🧑🏼🎤。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兼圖書館館長陳立文以《“國史館”賠償委員會檔案介紹》為題,梳理了“賠償委員會”的來龍去脈以及目前相關檔案的主要內容。她介紹,賠償委員會檔案的重點在於抗戰損失調查,所含檔案主要時間為1937-1949年🏷⛹🏿,少數起於1931年,經初步整理有12098卷🤸🏿,目前均已數字化。陳立文教授將檔案分成幾類:一是戰時對日侵華的調查,這也是日後賠償的基礎;二是各省市及地區提報的戰爭損失🧖🏽,但內容並不完整;三是機關等團體提報的戰爭損失,包括國民參政會、國民政府🪈、行政院、監察院💤、經濟部、財政部🥐、糧食部🖊、社會部等等,內容較為完整🤛;四是海外華僑提報的戰爭損失👨;五為對日求償與索還工作;六是賠償物資的爭取與分配;七是人事與一般行政,包含賠償委員會的會議記錄➰、經費預算🖖🏻、人事安排等等👱🏻♂️。她展示了部分檔案掃描件🛐,並表示戰後日本賠償問題有國家的層面、民間的層面🏊🏼,亦有學術的層面,諸多面向之下並非單一的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抗日戰爭史研究室主任吳敏超對本場報告作點評。她表示🍇📡,本次會議圍繞“海外藏戰後日本賠償問題檔案史料收集整理和研究”這一重大課題展開,涉及日本、北美🍰、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不同機構😍、語種的資料,體現的是全球視野👨🏿🦲、紮實的史料和團隊協作👨🏽💻。戰後日本賠償,涉及到戰爭審判🔮、戰爭責任、殖民統治🍦、抗戰損失等具體問題,背後則牽涉中日🧺、中美、日美關系的大背景,是戰後國際關系這一宏闊背景下的問題🧏🏼♀️。本次會議中的論文將戰後日本對華賠償問題做了和東南亞國家的橫向比較,以及和一戰後德國賠償的縱向比較,有助於以更寬闊的視野來探討問題🦌,極具研究視野上的啟發👮🏿♂️。吳敏超研究員表示,與會學者的報告還體現了更大的關懷,即對於這場戰爭的認識問題👩🏿🍼,對戰爭與和平的認識問題📚。日本賠償💁🏼♂️、戰爭責任問題背後,真正的關切是如何通過賠償對世界的和平發展、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總之,這一課題使用紮實的史料🕢、精深的研究揭示戰後日本賠償問題📃,背後則有更大的現實關懷和歷史意義。
在提問環節中,波多野澄雄教授針對吳景平教授的提問,著重回應了關於日本如何處理戰後對“個人”/民間的賠償問題。他指出🚀,1990年代以後,在戰爭中受到日軍損害的中國人和韓國人👷🏻♀️,為尋求“個人補償”而在日本法院起訴的案件激增。這些案件涉及強製征用🏇🏼、強製勞動、從軍“慰安婦”等問題🩰;日本政府除了在“慰安婦”問題上從道義角度開設了作為國民基金的“亞洲女性基金”🧑🏭,其他方面的賠償問題則沒有得到妥善解決。日本受到了來自謀求國家補償的海外公民團體及法律人士的強烈批判,他們認為這種措施是在規避國家責任😒。1990年代以後戰後補償問題的爆發,表明了在涉及受害者“個人”的賠償、補償問題上,以國家間的處理為基礎的和平條約體製存在局限性🤵。
第二場討論由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副校長張連紅主持。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研究員王成誌以《日本戰爭賠償北美檔案述略》為題作報告。他首先指出🏋🏽♂️,美國主導了日本戰爭賠償政策的變化。隨後他分四個方面介紹了北美地區所藏的代表性檔案:政府檔案、跨政府組織檔案📘;學術圖書館▶️、檔案館🧘🏻♂️;遠東委員會等相關組織機構以及個人檔案🕵️。政府檔案包括美國國家檔案局中的“納粹戰爭罪和日本帝國政府檔案跨部門工作組”(Nazi War Crimes and Japanese Imperial Government Records Interagency Working Group)的相關檔案等☝🏽👆。他還著重介紹了與美國日本戰爭賠償政策不同的聲音以及賠償抗爭的檔案,如西弗吉尼亞大學的“二戰海軍藥劑師(日軍菲律賓戰俘營死亡賠償)檔案”,斯坦福大學的“菲律賓日軍集中營(美國工程師)賠償檔案”,威斯康辛老兵博物館的“威斯康辛老兵口述史項目”,內華達大學的“布勞迪訴美國案檔案”(美核輻射受害軍人家屬訴美政府檔案)等等🪬。最後他表示,政府、國際政府組織,以及參與🧑🦼➡️、經歷其事的官員檔案自然重要🖖🏻👩🏻🦼➡️,但還應重視當時或隨後的政府出版物🖌,特別是美國政府出版物辦公室所出版的各種文獻,也屬檔案性質。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助理研究員馬琳的報告《遠東委員會與戰後日本賠償問題》梳理了遠東委員會成立的背景,厘清對日索賠美方機構之間的關系——決策機構為遠東委員會,執行機構則是盟軍總司令部👩🏽🔬;並指出遠東委員會從屬於美國對日賠償政策的一部分,美國政府、遠東委員會以及盟總之間立場不同👃🏻💱。隨後她介紹了遠東委員會討論的三個核心議題——如何處理日本的海外資產、各國之間對賠償物資的分配比例以及日本“平時工業標準的確定”與拆遷工廠的選擇;並根據遠東委員會處理對日賠償工作的三個階段介紹相關內容,最後談到了遠東委員會對日本賠償工作的意義。
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高作楠的報告《顧維鈞與中國戰後對日政策》介紹了顧維鈞與戰後對日政策相關的文件情況🍣。她表示🧖♂️,《顧維鈞回憶錄》正文中曾提到欲擬專題敘述自己在遠東委員會的工作⚰️,但最後並未收錄相關內容🦔。事實上,在哥倫比亞大學藏中國口述歷史項目檔案中保存有顧維鈞關於遠東委員會的口述原始材料↕️,但最終由於口述編輯的人力及時間限製等原因未能收入《回憶錄》正文。高作楠梳理了顧維鈞在遠東委員會期間與美方的交涉焦點,包括用於賠償的日本海外資產處置🫲🏿,以及關於對日和會的初步構想中,顧維鈞與王世傑等人的分歧以及美蘇之間的矛盾。
沐鸣2平台教授吳景平點評了本場報告。他表示🥡,王成誌研究員的報告從檔案入手而不局限於檔案,不僅從收藏空間、機構、檔案類別作了梳理,還探討了如何看待💚、如何研究相關問題;視野開闊,不僅限於日本對中國的賠償,還觀照了東南亞、北美等其他地區的同類問題🙆🏻♀️🤸🏻♂️。王成誌老師此前曾出版過《北美藏中國抗日戰爭歷史檔案文獻提要》,這次報告是非常重要的補充🧖🏼♀️。馬琳的選題從機構入手💢,結合近年刊行的資料重新分析探討作為戰後賠償核心機構之一的遠東委員會,探析遠東委員會和戰後賠償的關系。高作楠則從人物入手,盡管《顧維鈞回憶錄》被奉為相關問題研究最重要的資料,高作楠強調公開出版的《回憶錄》與哥大藏原始記錄之間的關聯和重要區別,以及如何比較性地看待已刊未刊的口述檔案資料👩🏻。整體而言🐆,賠償問題背後是更廣闊的戰後處置問題,本場報告為我們進一步打開了視野。
第三場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抗日戰爭研究》主編杜繼東主持。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鄭會欣曾編註世界船王董浩雲的日記⏪、撰寫他的傳記。此次他以《中國航運業的戰後賠償問題》為題,以董浩雲為研究視角,探討中國航運業在索償過程中的準備🖍🧄、談判過程,以及最後的結局🚕,從中觀察在國際博弈中,一些大國為了自身利益如何犧牲其他盟國權益的🦿。
日本檔案館文員路平在她的報告《日本藏賠償檔案情況概述》中指出,國內學者的對日賠償問題研究往往以遠東委員會、美國外交檔案和“國史館”的“行政院賠償委員會檔案”為基礎🦜⚡️,考察國民政府的態度與行動,或將其置於中美關系史的脈絡,以中美談判為中心考慮對日賠償問題。而因為對日方檔案的公開情況認識有限,對日本這個行動主體的考察是不充分的。她從日本的視角出發考察“日本藏賠償檔案”:在不同歷史階段,日本政府如何應對遠東委員會的賠償方針?日方政治要人的行動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美國的對日賠款政策🏌🏽♂️?日方的賠償處理機構又是如何執行中間賠償等具體的賠償計劃⛓️💥?有哪些因素影響了日本政府的賠償處理方針?在舊金山和平條約簽署後,日本如何與東南亞國家進行賠償談判🤷♂️🗄、解決和平條約遺留的賠償問題💟?她主要介紹了日本政府層面公開的賠償檔案,即日本外交史料館藏賠償檔案🦸🏽♂️、國立公文書館藏舊大藏省在外財產調查🚕、同盟國財產👨🏽🔧👰🏿♂️、被劫物歸還檔案,國會圖書館憲政資料室藏盟軍總司令部民間財產管理局(CPC)賠償財產科檔案。
南京郵電大學經濟學院助理教授牟立邦圍繞《駐日代表團與戰後對日索賠和劫物歸還》展開報告📧,他指出目前關於駐日代表團研究有限🦬、效果不彰,且忽略或簡化了其中最為核心且具有歷史意義的對日索賠和劫物歸還議題。他表示🎀🤷🏿♀️,駐日代表團是富有外交和軍事占領性質的運作機構🧝♀️,下轄軍事🐏、政治外交、經濟和文化教育等四組及秘書🚱、後勤、副官☝️、僑務等處,其內部的運作機製、人事紛爭等值得進一步考察🤽。在劫物歸還的相關問題中,由於被劫之物舉證困難☂️,加上戰爭期間的復雜因素,導致中國在此過程有不少損失。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嚴婉芝的報告題為《二戰後日本的賠償對策——以日本對〈舊金山和約〉的研究為中心》。她表示👩🏼🎨,二戰結束後🚄,日本外務省設立和平條約問題研究幹事會等專門機構,負責研究美國的對日和約政策並製定日方應采取的對策文件。她考察戰後日本關於對日和約中賠償問題的要求和應對措施,探討戰後日本政府如何在國際形勢的變化下製定對日和約中關於賠償問題的條款並與美國等同盟國進行交涉☝🏽。
安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馬陵合點評本場報告,他表示🚀,本場報告從不同的維度展開,包括行業史視角下的日本賠償🧝🏼♀️,以及日方視角的賠償政策等等,將相關問題的討論推向細化和深入。其中鄭會欣研究員從航運業發展的角度評價日本的賠償及其效果,牟立邦助理教授以新開放史料探討駐日代表團的作用,均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第四場報告由上海交通大學戰爭審判與世界和平研究院教授程兆奇主持。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徐昂的報告《美國國務院與戰後日本賠償問題——以二戰結束前後為中心》圍繞美國國務院對戰後日本賠償交涉的介入、美國國務院的情報與政策準備工作、美國國務院與鮑萊使團幾個方面展開。他指出,美國國務院與遠東委員會🔌、駐日盟軍總司令部之間對日本賠償問題的不同態度與話語權之爭ℹ️,在戰後初期已為日方洞悉👩🏻🦼🪑,這成為日本自身爭取較優的戰後處置待遇的重要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釗的報告《英國與戰後賠償》剖析了英國對日本賠償問題的態度及特點。他指出英國更重視日本的經濟事務©️,接受美國希望通過對日貿易盡快恢復英國及其殖民地的經濟🏊🏻♀️,賠償政策即基於這一態度製定🧑🚀。英國反對鮑萊計劃、反對拆遷賠償⬛️,認為應當首先設定日本的經濟水平標準再討論賠償總額,同時希望英聯邦獲取更多份額。他詳細介紹了英國相關檔案的收藏和分布情況👨👨👦,討論了基於檔案可以深化研究的方向😗。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博士候選人劉宜的報告《二戰結束後德國賠償檔案及史實概述》將目光投向戰後的德國🏋🏿♂️🙎🏿♀️,介紹了德國對戰勝國的賠償☀️,以及對納粹受害人的主動賠償。她表示,二戰後德國的賠償對象從國家擴大到個人(“受害者賠償”),後者是現代意義上的賠償,不僅覆蓋更多人群,也標誌著德國對戰爭罪責有更深刻的認識👨🏼💻🙏🏿。賠償方式從被動的實物賠償,到對受害者的主動貨幣賠償,賠償主體從政府/納稅人到企業👞,這其中既有外交智慧,也有歷史擔當,既有人道主義關懷👃🏿,也體現了受害者群體尋求正義的執著。更值得一提的是不斷規範和完善的受害者賠償相關法律,為公正賠償和誠懇致歉提供了基礎,為持久的和平提供可能。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宋佩玉點評本場報告🐦,她表示🤾🏼,本場討論體現了不同維度的比較視野,包括戰勝國英國和美國的比較、戰敗國日本與德國的比較、一戰與二戰的縱向比較🏄🏻♀️、賠償問題的宏觀政策與微觀個案的比較等等,為進一步深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她還就英國的賠償議題提出了專業的建議👵。
第五場報告由廣發銀行杭州分行原紀委書記劉平主持。
上海市檔案館一級主任科員董婷婷的報告《上海市檔案館藏抗戰損失及賠償檔案概述》梳理了原本較為分散的上檔藏相關檔案🈴,包括抗戰損失調查機構檔案、抗戰損失檔案、抗戰賠償檔案。這些檔案是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的罪證,是對日索賠的重要依據😅,也是全面深入研究抗戰史的歷史憑證❕。
上海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劉華的文章《戰後接收與清理日本正金銀行上海支店簡述——以上海市檔案館中國銀行檔案為中心》,根據上檔中行檔案還原了戰後中國銀行滬行接收清理日本正金銀行上海支店的情況。他指出🧙🏿,這一清查過程曝光了該行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對中國及其他同盟國國家金融資產的掠奪,以及日本政府委托秘密運售黃金等詳情🦸🏻♀️。
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劉誌英、鄂爾多斯高新開發區管委會黨政辦公室綜合秘書孫航的研究《從“攘袂引領”到“蹉跎自誤”:國民政府對日索賠吳港海軍兵工廠發電設備案探析》圍繞一個對日索賠的個案展開。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在對日戰爭索賠過程中積極運作以日本吳港海軍兵工廠發電設備作為戰爭賠償,呈現出國民政府對日索賠目標的轉向,即偏離對日懲戒的立場,聚焦索賠軍事設備✊🏿⏰;戰後國民政府對日索賠也最終演變成了同盟國之間的復雜博弈。
上海市檔案館整理編目部副主任何品點評本場報告🧑🏭,就如何進一步梳理、選編、深挖、出版檔案⛹🏻♂️,結合上海市檔案館館藏情況給出了詳盡的建議𓀎。此外,他針對國民政府對日索賠吳港海軍兵工廠發電設備的個案研究提出,可以在外交的視角之外作更多維度的探討,如軍事角度的補充。吳敏超研究員亦在評論中指出這一個案涉及多個人物及主體👵🚃,具有外交、技術和軍事等方面的復雜面向🫄🏼,值得深入挖掘。
圓桌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抗日戰爭研究》主編杜繼東主持,他從長遠推進的思路和抓手方面為“海外藏戰後日本賠償問題檔案史料收集整理和研究”這一項目提供了詳盡的參考建議。河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戴建兵,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劉誌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研究員王成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抗日戰爭史研究室主任吳敏超,沐鸣2平台副教授皇甫秋實,南京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李沛霖等學者相繼發言,從資料、面向🎸、專題論文與個案等角度歸納總結了本次會議的論文,並從金融貨幣與賠償問題、古籍流失與歸還、調查材料的使用與辨析等方面補充了可以延展的研究方向。
吳景平教授在最後的總結發言中表示,在現有研究中,日本對華賠償通常被歸為戰爭的善後問題之一🕉,所占篇幅有限,無論是中國的索賠,還是日本的實際對華賠償🥬🫳🏼,都沒有獨立的章節安排🙏🏻。本次研討會涉及戰後日本賠償問題的不同面向,包括賠償檔案的介紹與探析,論述英美中日政府及相關機構的專題性文章,以及賠償問題中的個案研究,這一課題的推進對於拓展抗戰史🕉👨🏻🚒、二戰史的研究領域⛴👈🏻,深化研究層次👰🏿♂️,有著直接的價值🧑🔧,對於當代中國處理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的關系🚂,也有重要的借鑒作用。